邓玛湿地旅游景区位于石渠县南部72公里的洛须镇、正科乡境内,海拔约3600米,地处金沙江上游,气候宜人,牧场悠扬!历史上一直是青稞盛产之地。是典型的、我国独有的青藏高原高寒湿地!景区内山形壮美,河谷辽阔,珍稀物种繁多。主要由金沙江上游的“正科湿地公园”、洛须湿地公园以及志玛拉宫和邓玛纪念馆等组成。其中尤以正科湿地公园,万亩野生沙棘林颇为壮观,每逢秋季,金黄色的果实,枝头累累,赤麻鸭、斑头雁等密栖江滩,自由自在,给人以无限喜悦!著名的志玛拉宫由文成公主建于641年,是景区的一大重要景点。邓玛纪念馆是为纪念藏…详细
“楼外楼上乐丝竹、山外山下听花风“,说起来更接近于描述像我这么一个执着于让完美和精致进行到极点的天蝎控。
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是:自己都说不明白缘何偏偏喜好上了高原地区的蓝天白云高山古寺。
川藏、青藏、滇藏,吃足了一次次高反带来的苦头并信誓旦旦不去啦不去啦,又一次次自求打脸,乐此不彼的天上飞,地上跑,一回又一回。
跑得多了,脸皮炼厚了,自我安慰:人这辈子吧,还得有点爱好,适度的留点痕迹,方算是一个接地气的地球公民。
于是乎,从石渠这篇开始,动手写写背包出行这么些年以来经历过的高原的故事,谢谢你的阅读。
生活在成都的人哪,太好玩了。隔壁的云贵藏几乎就是成都人的后花园,每逢国家大假,成都人开着车牵线一般大量涌入,尤其仿佛出门拐个弯即可抵达的川藏地区。
如果没有悠长的假期,演绎不了317或者318的漫长故事。那么,每一次前往藏区高原的旅行,开篇必从成都双流机场开始:早起,然后匆匆,接着就是繁琐的道道安检流程,想忘记并不容易,尤其摄影摄像的行头携带多了的时候。
再接着,才是故事的序曲,必须从飞跃贡嘎雪峰——蜀山之王上空展开,很难例外,真的,不信你去肉测一回吧。
(绝对的航拍贡嘎之巅! 无人机选手没有这么高的,)
(成都出发,经康定、炉霍、甘孜县、马尼干戈、德格,进入石渠县)
从成都出发去石渠,甘孜州18县里面离得四川行政中心城市最远的一个县,巴颜喀拉山南、雅砻江源头、川、青、藏三省交汇之点。
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搭早班机飞往青海玉树(民族地区航班十分任性,通常每周逢单有一趟直飞航班,不巧遇见民族节日和淡季期间,航班也许有也许没有,端看缘分),玉树是哪里呢?曾经地震而惊动海内外的玉树就是了。走下飞机由小巧的巴塘机场出去,租车、搭车2小时左右返回四川境内,抵达石渠。
还有个选择,成都出发自驾或者搭车走康定进甘孜县经德格区域,2天路程抵达石渠。需要向左分路翻越雀儿山或者向右分路由马尼干戈附近翻越海子山垭口,2016年入冬前雀儿山隧道已经通车,海子山的隧道暂时还在修建中。
作为一枚女汉纸,揣着对石渠多个神秘景区的好奇心,前后3年,从天上飞进去从陆路开着车滚进去,都试过了,各有乐趣。幸好喜马拉雅不是一片海,否则节约半年饭钱买张诺亚方舟的船票,再半年漂泊穿越重峰去看世界屋脊的白月光红日出,我还真干得出。
(初次去石渠那年,不懂3950厉害,手舞足蹈一番,喜迎高反一次)
没有去石渠之前,曾满满的憧憬或者能发掘出一个中国的优山美地、世外新桃源。去了才知道,世外属实,优山美地完全错误:石渠它不长树!
不长树!
不长树!啊!
第一次去,也不知道是否纯属调侃,有人告诉我们送到石渠县城的彩礼啊嫁妆啊,以木头为顶顶上乘之选,傻傻的问为什么?有了木头才可以盖新房子呀
。
第三次去,已经认识了很多当地朋友,和他们笑侃没有树的石渠,县城人表示不服,郑重的纠正:石渠还是有树的,虽然不大,虽然就几颗,虽然圈养得像熊猫一般精贵。后来在省城见到石渠一位老县长,听了很长一段栽树的故事,才知石渠无树实在很大一件憾事。
县城平均海拔4200,每年仅仅青草繁荣的时间才有充沛的氧气,完全不是树的生存环境。遗憾一年里看得见青草的时间太少,365天里一多半的日子可能有小雪,大雪,暴风雪。所以,其实本质依然胆小的我,只在无雪的夏季进去过这片“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区域。当然,骨子其实很热爱作的我,也许下一次零下30度40度神搓搓的壮个胆跑去踏一踏几十厘米厚的大雪也没准。朋友们,预先为我的未来勇气鼓掌吧,真的会很冷啊……
石渠 . 阿日扎乡
朋友带我去看了一个地方,证明石渠还是有几棵树哒………………县城,养熊猫一般精心培养几株树苗
阿日扎乡,恩德尔红山下,很多朋友推荐一定得去看一座古老的石头城堡——松格玛尼石经城。
当然,红色玛尼石堆砌的石经城跃然眼前时,它依然和我从文字描述上想象的不一样:更符合跨过了时光走出了历史,有着岁月痕迹的文物古迹应该有的原貌。
来到藏区,太多地方和格萨尔王的传说故事有关,松格玛尼依然不能例外,传说这里是格萨尔王时代为阵亡将士而垒的寄魂玛尼石堆,岁月更迭一块一块的添加堆砌,终于化城。第一次去松格玛尼,凑巧是当地的帐篷节,茫茫草原,白帐篷黑帐篷鳞次栉比,老人转着城,年青人撒着龙达,孩子驱赶着一群又一群的白羊,艺人叮咚敲着石板刻着经文,每一座大型帐篷里都有盛装的妇女,准备地道的美食。四里八乡的乡亲,赶车骑车聚拢来耍坝子,过节。
至今还记得,那一天里认识了很多不同职业的原住民:喇嘛、牧民、石刻艺人、为寺庙服务的画家、乡村的基层干部……所有的人都在享受节日的轻松和快乐,没有刻意的表演,也没有因为外来客引发疏离和戒备,
每一个人都带着友善,一切随性又自然。
(神山下的松格玛尼石经城,假如你想去航拍,务必早起尽量上午前往,下午通常是大风起)
(朝觐的信众。阿嬷的双眼和沟壑的面容总令你觉得背后有很多故事)
(朝觐的信众。涂抹了脸旦的小姊妹)
(朝觐的信众。有远道骑马而来者,撒隆达,煨桑,绕着石经城跑了一圈又一圈)
(石渠的石刻匠人相当出名,手艺人大多家传,一辈一辈的将精美艺术传承下去)
(打算送一只羊咩咩给我们玩的孩子)
(因为我好奇的问了一群孩子,怎么分辨公羊母羊,可是他们的藏语我们的汉语,彼此不懂你在说什么,好客孩子于是纷纷转身去抓了小羊羔来由着我们围观么么哒。不得不特意介绍一下石渠的羊肉,几乎没有膻味,特别适合烤或者煎来吃,肉质香嫩得不得了)
(黑帐篷是帐篷节里特别壮观的移动别墅了)
(黑帐篷里,重要的还是吃的风景)
(固然语言交流是个问题,并不妨碍和他们谈论外面的世界,这里的年青人一点也不闭塞,外面的流行和更新,他们和我们一样一样的。当年小黄人刚出品周边物件,在杭州美院进修过的丹增就拥有了一套水果机的外壳)
藏区的玛尼堆文化,太深入太普及,信众随手砌成一道墙的地方在石渠有很多很多。其间有一条很可能是世界上长度最长、名气最大的——长沙贡马乡的巴格玛尼石经墙。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去石经墙那天太阳很大,前来膜拜的信徒却大多来自青海、西藏,即使我们有本地人带领也无法顺利交流,探知促使他们远道而来的缘由是什么(川藏语,西藏语,青藏语,根本不一样,语系分支太多)。
特定场景,特定氛围,很容易就同流进转经的队伍,默默的走,默默的欣赏精美石刻画,默默的把一份虔诚的心放在了长长的绕行路上。
(巴格玛尼石经墙)
(精美的石刻佛经故事画)
(省城红牌楼某年发生过一大案,从而让我们知道了石经墙的维护人,莫不肃然起敬。后来不知道又是谁接过了这道养护重责)
(虽然语言无法交流,她们一遍又一遍绕行,盛装下虔诚的心,印证了巴格玛尼对修行者的重要度)
很早有听说过,藏区的义务教育推行得并不容易,家长大多希望小孩子早早独立能够出去工作挣钱,他们认为即使免费坐在学校里面念书,也会耽误了做农活挖虫草拾牛粪或者外出打工等等更重要的事。然而,他们不拒绝孩子去寺院修行。
这样的社会,没有文化怎么能行呢?也算一道特例吧,很多寺院陆续开设了文化课程班,说服了顽固的家长,鼓励这些有极大失学可能的孩子前来,学习对他们一生都很重要的文化知识、生存技能。色须寺,这座位于瓦土乡的格鲁派寺院,无疑是其中做的很好的。
(色须寺大修未完成那年前去拜访。后来多次路过,未来得及拍下新的景象,期待下一次拜访再好好膜拜)
(上课的学生们)
(得到色须寺的邀请,参观了他们丰富的收藏,也见识到了许多以为消失了的过去时代的老物件)
(征得同意,记录了一两张精美文物的影像,实在是颠覆了我那浅薄的认知)
缺氧的县城多呆一天还是不那么好受的。洛须,70公里外的江边小镇,草青青,苗绿油,有山有树有庄稼,海拔一下子降到3200,对于从玉树下飞机就奔去石渠、高反得头炸的我们,宛若天堂。
洛须原本只是一个乡,逐渐发展成了一座县,它的原辖于西藏,据说为了照顾石渠县恶劣的地理条件划分给了四川,作为石渠县的配套辖镇。我曾经从一座铁索桥几步小跑就去了金沙江对岸的西藏,还曾经沿江向前随车驶过另一座铁索桥到了岸那边的青海。真的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塞!
总之,在洛须的时日是特别轻松快活的。一觉天亮自然醒,什么日出啊、白唇鹿啊都不用去看了,只管溜溜达达的在镇子上闲而无事瞎逛,午饭还能搞点新鲜摘下的瓜果蔬菜补补缺失了几天的维生素。
(洛须正科乡湿地见到的一种花,香浓得可以迷晕你,飞舞的群蜂超级爱)
某个暴雨前的黄昏,前往拜访了洛须镇上著名的老建筑:阿都土司官寨。聆听这所老建筑目前主人,来自昌都一位活佛给讲述的很多发生在官寨中的历史事件,神女、土司、活佛、家族、奴隶、文革、火灾、印度……以及,嗯,一个脖子边会灌风的灵异故事。尤记得我们坐在满布经书的顶层回廊,恰好穹顶的玻璃天窗外一遍一遍划过刺目闪电,故事的精彩处天然配合着屋外轰隆隆雷鸣,5D剧院也搞不出的感官厚实。
(内部建筑的木结构被虫蛀蚀现象较为严重,现拥有人耗资不少,大多没有胡乱改建,精心维持着原貌,也保留着很多珍贵的原物。相当喜欢天花板上这样一些传统的图案,在藏区其它建筑很难见到了。)
(神秘的皮鼓)
洛须向真达乡的沿岸,据说准8点犹如打卡上班族一般有大量的白唇鹿会出现在山壁攀爬像我这样睡过了8点才爬起来的懒人,呆着也是呆着,三两下就被朋友忽悠得跟上了森林公安的巡车,说是可以去看有没有打卡迟到的笨鹿。
当然不可能有。
日头高悬,沿着金沙江畔,正科、真达、奔达乡一通急跑。时值挖掘虫草季节,沿途碰上很多骑马扛包进山的老乡,甚至还撞见了一位偷挖一米高小树苗的妇女。见识过森林公安得管的很多琐碎事,午饭点便妥妥的错过,继续前行江边某段县道,一群老牛挡住了去路。车上众人呼啦啦下了车,就我莫名其妙的打望车外:一群健硕老牛围着一只倒地的小牛犊,隔了小会儿功夫,牛犊状似艰难的站了起来并颤颤巍巍走了几步,立在道路一侧不动了。再往牛群前方约数米远看,站着一只银灰背白爪的健壮大“二哈”。我好奇的下车想凑近些瞧热闹,这才发现牛群走开的地面上有些血迹。带队的森林公安举着DV在记录现场,拖着肥硕大尾巴的“二哈”敏捷向左跳下路沿,似乎打算避开我们这群突然出现的路人,场面僵持了不到2分钟,估摸着我们暂时不会离开,二哈“”又爬上了大路,一步三回头的注视着牛群,向着右侧山坡逃遁。
我认真的询问为什么会有一只大哈士奇流落山林之间呢?提问顺利获得了其余人开心的点赞:原来,“二哈”货真价值的是一只色泽美丽的体型壮硕的壮年独狼!事件的真相是独狼出窝来巡山觅食,虽然我们的出现惊跑了独狼,小牛犊被咬坏了喉咙部位无法再进食也是活不久矣。
(高原地区,类似的水湾景致有多处)
(藏区或者高原地区的特色:山再高,村落再小亦有寺院相伴)
(偶遇银灰色独狼的区域,可惜没有拍下它的倩影)
(阴山的那面,地质生态其实很恶劣)
(从江水的这边望去那边,常可以看见很多有名的标志点,比如唐僧师傅取经路上的晒经石。图是几年前路过玉树通天河段特意停车跑下水边去拍的,从石渠望过去就很简陋,没有人介绍基本联想不起对岸水边那一团是什么)
(就是这样灵秀的山谷之间藏着大量的虫草,每到收获季节,大批的乡民带着行装进去挖寻,这是他们全年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你要办什么事找什么人,经常会得到一个答复:不在啊,挖虫草去了)
好多年前文成公主进了个藏,和亲的事就成了她的一生。很多年后,太多人想了解过去的那段历史。时间虽然可以消磨掉很多东西,但是难免会遗留下点“故事曾经发生过”的线索。比如,石渠是否曾经是唐蕃古道上的交易重镇呢?唐朝时期的入藏线路究竟怎么个走法呢?
陕甘青川藏五省区考古院组织的“唐蕃古道考古探险考察”去石渠那年,走乡道窜山路的,幸运的跟着老师们去看了很多,真是长见识。散落在长沙干马、洛须这些地方的道旁巨型岩画和一些金沙江畔零散的经文石刻,便是一份份对过往的很好佐证,据说还有好多重要的石刻和墓葬文物,需要翻山越岭吃点苦头才能到的地方,以后有机会还得去继续长长见识。
(一组唐时期的岩画和经文)
(县城去洛须的路上见到的)
(每一处新挂的经幡塔,都是一道高原美景)
初次去俄热寺,有人带领。否则,长长的车队排列在满布黄花绿绒蒿的山谷,蓝天白云微风还有阳光恰好,没见过如斯美景的我们已经醉得一塌糊涂,哪里还晓得翻越高高的山梁,山的另一边还有一个大大的山谷,依然青草鲜花,谷底有一座200余年历史的黄教格鲁巴寺院。
再次前去则幸运的因为了鲁绒活佛的邀请。夏末拍完文成公主庙美景和猪队友一起由玉树返程回川路过石渠,恰好听说吕玲珑老师一行也在此处停留以便第二日前去洛须拍白唇鹿。作为一枚牛背山讲解会以后自发成了吕老师小粉丝的我,还有猪队友那个脑残粉,肯定要停留拜会咯。完全没想到,临时的停留又机缘巧合的见到了省博和文物院的许多老师,他们是去俄热寺鉴定一批重要文物。活佛顺带邀请了我们第二天一并前去寺院参观。
早起略冷有风,跟着队伍先去参观了修建中的俄热寺博物馆。五、六的建筑已经完工70%,里面多位画工正在紧张的做内饰工作,画风精美,颜料亦十分考究。一层一层观摩过去,听活佛讲解每一间的未来布局和用途,然后登到最顶层在活佛已经圆寂的先师纪念堂外,有块3米见方的平台,众人正在继续聆听未来规划,无意间随着翩翩起飞的两只大鹰往正面高高山梁远眺,陡然发现几匹黄褐色山狼由视线右侧急速翻山而去。够刺激的,一般都是静坐庭前闲看花开落云卷舒,此时此地却是面朝大山,看鹰飞狼奔嚒。
省博的老院长望着寺院历代僧众收藏保护下来的大量佛家珍宝,很是感概。精美的历史珍品保存得最好的就是在寺院,尤其甘孜地区很多百年、千年大庙里面,可是这些都属于寺院私产,如果不愿主动展示出来,即使搞研究的也看不到。难得俄热寺将这么多珍品无私的展示了出来,他们甚至还要修建博物馆公开给世人参观交流,要知道里面有些已经足以称为珍贵国宝文物级了。
若论功德,无量啊。
(俄热寺,离县城有一点距离,图是几年前第一次去的时候拍的了,现在的寺院经过几年修建更壮观了)
(黄花绿绒蒿,夏季遍布县城附近大部分草地,蓝天白云下格外优美,这是我们常去的阿坝地区草原花季无法媲美的。)
活佛领我们去参观他居住学习修行所在,见到活佛从小学习的小隔间,他笑指曾经师父住在里屋,他则在外间小桌边学习。很是震惊,三十余年,当我等攀山听风望景学了有用的没用的从而满世界蹦跶的时间,少小离家的活佛安静的坐在他的一桌一室一院内潜心佛法,年年岁岁,须得怎样的定力修为和信仰。
除了弘扬佛法,寺院还承担了许多社会职责,比如漫天风雪零下几十度,活佛等人即使骑马也坚持出去为牧民赠送急需药品,再远的牧区他们也去。得知以上,再回头看活佛发下宏愿要建成的寺院博物馆,高原上修建一座功能全、抗震高、安保严的特殊建筑,无论募资无论人力真是太不易了,更是平添崇敬之意。
(一处有些年代的老厨房,屋顶投下明暗的光影,人立灶台前,时光彷佛凝固了)
(俄热寺即将建成的博物馆顶层,遥望出去,没有春暖花开,却惊喜的扫描到了5只大狼,急速跨越山垭口是去觅食吧。图只拍到了最后翻过山脊梁的2只)
(俄热寺收藏的文物珍品特别多,等到寺院的博物馆建成开放足以让很多人惊叹的。图中是几组法器,轻轻碰触,音质清脆悠扬,“余音绕梁”?对,就这个词能形容)
容纳了数量庞大野生动物的扎加坝湿地、仿佛从天而降许多怪石的利山巨石群,还有零下40度是个什么样的厚雪呢?
石渠,有太多让我好奇的,一定还得再去的地方:比如去找找让鸡汤香得没齿难忘的白菌子,湿地边缘据说真的能拍到雪豹,航拍一幅完整的太阳湖,和活佛约定的等俄热寺博物馆开放那天去楼顶面朝大山,一杯闲茶坐看鹰飞狼奔。
(期待下一次,遇见)
Copyright © 邓玛湿地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Sunlue.com